查看原文
其他

影人小传 | 默默无闻的演员 于明德

2017-10-03 cotton500 图说老电影

 默默无闻的演员 于明德


https://v.qq.com/txp/iframe/player.html?vid=l0557ekxkuz&width=500&height=375&auto=0

视频制作:cotton500



于明德是上影演员,山东济南人。1948年加入华东革命大学文工团,后到上海电影制片厂任演员,处女作是《鸡毛信》中的黑狗甲,生平资料几乎没有。曾经看到过他的一篇自我小述,听听这位老影人的心里话吧! 


于明德:我自谑是个招之既来,挥之即去的末名演员,人们尊称‘绿叶’,我自嘲为百搭,因为常演些三房(门房、茶房、帐房)六客(吃客、赌客、嫖客、掮客、说客、门客)。演职员表中我往往排在后面,有时插在中间,难得也有放在靠前一点儿的,所以不是有姓没名,就是有名没姓,没名没姓也不少。我说谁不想多演戏,谁就不是个好演员。问题是要自我量力、气质、年龄、形体条件,每个人都有不同局限,也不能都演主角。

 

我1948年在济南加入了华东革命大学文工团。那时跳舞、扭秧歌、演歌剧、说相声都干,只要革命需要。1952年全国文工团整编,我和冯笑、史久峰等十人分到上影,数我最不成器。在《鸡毛信》中我演黑狗甲,算是我的处女作,龙套从此和我结了缘。《为了和平》里我演个日本宪兵队长,穿上长马靴感觉体型高了,人好像神气许多,导演佐临表扬了我。隔年他导演《布谷鸟又叫了》,挑我演了雷大汉,这是我一生中比较重要的角色。一位导演曾经对我说:演配角和演主角一样重要,就像射箭一样,主角镜头多,一箭不中,还有二箭三箭,可配角镜头少,一箭必须射中,所以说演好配角也是很不容易的。


 

我演了一辈子配角,1966年前拍过《三年》、《湖上的斗争》、《家》、《前方来信》等;文革后我更忙,参加拍摄了《大刀记》、《笔中情》、《车水马龙》、《天云山传奇》等,前后都是20多部,数量上说,在上影剧团可算是名列前茅了。不过戏都不多,多在十几个镜头,也有二、三个镜头的。《月亮湾的风波》我演牛贩子,就六、七个镜头,导演中叔皇找我商量挂名顺序,我说字幕篇幅有限,没名也没意见,我不挂名的片子多着哩。

 

没挂名,观众也没忘记我,碰到路人议论:迪个人面孔哪能介熟咯。有时小朋友朝我做鬼脸:赵处长,千万别开枪,我上有老,下有小的。这是我在《特殊身份的警官》里演伪警刘三的台词,作为演员,我当然感到自慰,说明我终究还给观众留下了点印象。我的脑袋是常常交给导演的。《四等小站》头发统统削光,刚长得像样一点,又为《飘泊奇遇》扮财主,再剃了半拉拖辫子,其实都是两三个镜头。除电影外,电视剧我也演了不少,像《马力》、《代价》、《翻案》、《玫瑰香奇案》等。拍《海啸》我演老地主,被一枪打死,寒冬腊月穿着绸衫在地上躺了半个多小时,导演看我年纪大,本想找个替身,我没答应,干这一行,不严格要求自己行吗?这是演员的起码道德嘛!我想人忙点,生活更感到充实,演员的职责不就是要演戏嘛!可如今一些演员,为了争演主角而争风吃醋,甚至不惜相互中伤;为了金钱,四处走穴下海,他们忘记了作为一名演员起码的职业道德。

 

于明德大约演过80多部电影,目前为止我看到的60多部,许多都是龙套角色。


——以上文字摘自“老影迷零零玖”



相关链接:

石挥表演艺术(原创微电影)

80年代的一缕清风 —— 怀念殷婷如

邱岳峰与动画片(原创微电影)

冯喆精彩影片集粹



图说老电影|关注我  温暖你

以图文形式  诠释老电影

  长按二维码加关注

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